首家以国歌为主题的展示馆
全面展示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传播、立法及其深远影响,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再现、多媒体互动,生动演绎了《义勇军进行曲》从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程。馆内珍藏首版《义勇军进行曲》黑胶唱片,是国歌展示馆的“镇馆之宝”,首版唱片当年发行量极少,馆内现存的这张首版唱片,保存完好,放到唱机上仍能正常播放,激昂的旋律跨越时空,催人奋进,历久弥新。国歌纪念广场占地2.7万平方米,以唱片的造型设计成大型的开放式圆形广场,寓意着《义勇军进行曲》从上海唱响全中国。广场中还设置了一座主题雕塑:一面经过战争和历史洗礼的五星红旗及一把军号。在这里,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座雕塑,都能还原岁月的底片,唤起一段红色记忆,在人们的情感与国歌有关的故事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主题陈列
主题陈列展分为六大乐章 展馆“国歌从这里唱响”主题陈列展从《义勇军进行曲》基本内涵出发,以“起来、万众一心、前进”为主线,通过五大乐章精品陈列、410件珍贵藏品、4处仪式教育场所、18处多媒体互动场景,全面提升沉浸式参观学习体验。展览从《义勇军进行曲》基本内涵出发,
序厅凸显“起来”“血肉长城”“万众一心”“前进”的主线;
第一乐章“民族危亡的怒吼声”
表现民族危亡关头义勇军奋起反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
第二乐章“时代呼唤的最强音”
表现《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过程,讲述国歌的词作者田汉与曲作者聂耳的故事。这里再现了在《风云儿女》拍摄场景,五位主演以1比1仿真硅胶人形式真实还原;
第三乐章“民族解放的冲锋号”
表现《义勇军进行曲》传播过程。镇馆之宝即首版《义勇军进行曲》黑胶唱片也在此展示。现场还模拟了影片《风云儿女》首映售票口及排队场景;
第四乐章“强我中华的进行曲”表现国歌选定和立法历程;
第五乐章“伟大复兴的主旋律”讲述国歌引领中华强国梦;
尾厅表现“前进”主题,寓意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征程中高唱国歌奋勇前进。
国歌的时代价值
从历史回响到当代传承——以国歌展示馆为实证
将《义勇军进行曲》从1935年诞生到当下数字化传承的历程,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研究的立体精神图谱,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一、历史细节的微观见证:
从手稿墨迹到数字重生
镇馆之宝首版《义勇军进行曲》黑胶唱片(编号34848b)保存完好,1935年由苏联指挥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配器,经数字化修复后仍可播放开国大典原声片段。聂耳1935年在虹口公寓修改的手稿原件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字经三次涂改,最终定格为凌厉竖笔,这一微观创作痕迹被转化为数字水墨动画,与田汉在狱中竹片刻写歌词的场景形成时空对话。馆内展陈的1935年《电通》画报创刊号、1949年开国大典录音原始母带等珍稀文献,共同构成国歌诞生的“分子级”历史证据链。
二、科技赋能的沉浸革命:
从单向观看到五感共鸣
全息投影技术复原1935年上海街景,观众可触摸虚拟报童递来的《电通》画报;AR眼镜让观众“穿越”至1949年天安门城楼,通过触觉反馈装置感受30万群众合唱时的地面震动。“声纹实验室2.0”引入AI情感分析,实时解析演唱者的情感强度,生成包含“危机意识”“团结精神”“奋斗品格”三要素的国歌演唱指数。2025年上线的数字临展厅支持5G+VR“云观展”,打破时空限制,让文物“活”起来。
三、教育实践的鲜活载体:
从场馆到流动课堂
“国歌故事进课堂”项目开展10余年,宣讲逾千场,受益观众超30万人次,结合宪法日、聂耳诞辰等纪念日更新内容,将红色网课推送至全国中小学。与达达集团联合开展的“红色研学”项目获评全国优秀党建案例,志愿服务基地获市精神文明办表彰。“国歌之星”青年团队开发的“国歌手势舞”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实现精神传承的数字化破圈。
四、国际传播的桥梁纽带:
从本土符号到世界语言
展示馆建筑外立面折线造型隐喻“长城”,玻璃幕墙象征“开放包容”。数字沙盘动态呈现国歌传播路径:从1949年联合国大会奏响,到越南版《进军歌》保留原曲旋律改填“团结起来为独立”歌词,再到2015年纽约时代广场万人合唱的声波地图。2025年新设的“国际传唱谱系”墙采用磁性拼贴技术,观众可亲手组合不同国家的国歌改编版本,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
五、学术研究的深度耕耘:
从展品到理论构建
“国歌研究院”提出的“国歌精神三要素:危机意识、团结精神、奋斗品格”理论已纳入中小学教材。通过声纹比对技术,发现1949年开国大典录音与1935年首版唱片存在三处和声差异,修正了学界长期以来的版本认知。每月举办的“国歌精神大讲堂”邀请抗美援朝老兵、航天工程师等不同领域的践行者,形成“从历史到现实”的完整叙事链。
从1935年虹口公寓的修改手稿到数字临展厅的线上试运行,从田汉竹片刻写的歌词到纽约时代广场的快闪合唱,国歌展示馆通过细节的极致挖掘、科技的创新应用、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术的深度耕耘,构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在这里,历史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呼吸的、不断生长的精神长河。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这,正是国歌最深刻的时代价值。
泰州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其传统典型的水乡农耕文明,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千姿多彩的人文生态资源,孕育了泰州花团锦簇、名扬天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更是推动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俗称“双杭”。指的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横街,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一直以来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宏大版图中,校史馆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学校发展的深厚底蕴,铭刻着师生们的共同记忆,传承着独特的校园精神。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人们对文化体验的追求日益提升,信可威认为,校史馆展厅的未来,应该完成从传统到创新的跨越,迈向无限可能的新未来。
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大意是说,遇到彼此了解赏识、亲密无间的挚友,纵使是畅饮千杯也仍觉不够。形容志趣相投的人惺惺相惜,聚在一起总不生厌。
寿文化,这一蕴含深厚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的文化现象,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它体现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寿县,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寿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传承,成为寿县历史文化的瑰宝。
展厅展馆场馆的演变同展览业和展览活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当地的建筑设计思想、建筑营造能力的影响。展厅展馆展览场馆在一个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整体水平,往往由所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整体环境决定。那些将展览业作为经济支柱的重要经贸手段加以发展的地区,其展览场馆的规模大小、分布情况以及建造实施水准,大都远高于那些不予重视的区域。
形象厅形象厅引用学校办学理念的文字进行艺术化演绎处理,将中国汉字拆开做背景装饰,空间引用山水为装饰元素,呈现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氛围。
南充,这座镶嵌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嘉陵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轻轻环绕着这座城市,为其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如今,让我们一同走进南充市博物馆的“嘉陵长歌——南充历史文化陈列”,去探寻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印记,感受嘉陵江畔的文明魅力。
在西安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一座以古长安瓮城与古罗马门洞为灵感的文化空间正在崛起。方所创联中心,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体,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语言,诠释着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传统与创新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