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纪念馆,原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2020年,按照“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纪念馆进行了改造提升。
提升后的纪念馆以《红旗漫卷大巴山》为主题,全景展示了红军创建、发展、建设、保卫根据地的光辉历程,被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
展览以“川陕苏区精神”为主线,以苏区发展历程为主轴,秉持“五老五新”的原则:老物件,新展示;老故事,新表达;老主题,新诠释;老结论,新亮点;老组合,新手法。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实物、模型、绘画、场景及互动体验等多种表现形式,配合专业的灯光设计、音效设置,营造立体、富有层次的展陈空间,为观众营造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富有层次感的展陈空间,生动再现了川陕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与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第一部分通过“川陕边人民的苦难”和“川陕边人民的斗争”的对比展示,展示了红军入川前的历史现状和红四方面军入川的历程。让观众直观感受反动军阀和官僚地主统治下四川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在第二部分,陈列了大量的红军石刻标语。其中“争取苏维埃中国”这块石刻是红军入川后刻写的第一幅巨幅石刻标语,单字高3.15米,宽2.62米,笔画深0.2米。
通过大量的实物、图文和文献资料,展示了当时川陕苏区建立的较为完备的军需民用工业体系和创办银行、繁荣商业、改善交通等方面的成功实践。
展厅中心区域,采用了灯控沙盘结合多媒体技术,让观众可以通过触摸与其进行互动,更加直观地感受“川陕苏区苦草坝后勤中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展示了党领导下的统战工作。场景营造,还原了“毛浴镇会议”红四方面军落实“古田会议”精神的细节场面,多媒体数字化形式,再现红军战斗过程。
这部分主要展示红军战略转移后,革命火种继续燃烧在巴山大地,老区人民十多年的浴血坚持,书写下一座座红色丰碑。
“红色遗存”单元展示了大量川陕苏区时期遗留下的革命史迹,记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程,已成为老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那时的展厅,不似今日酷炫吊炸天、科技感十足,它们更像是穿着旧式衣裳的老者,讲述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质朴与纯真。灯光昏黄而单一,没有LED的璀璨夺目,只有白炽灯下那抹温暖的黄晕,缓缓铺洒在每一件展品之上,为它们披上了一层柔和而略带怀旧的光泽。展板设计简单直白,色彩搭配往往局限于黑白灰或是几抹鲜艳的红蓝绿,虽显单调,却也透露出一种不加修饰的真实与直接。
深入挖掘靖江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长江文化、移民文化、历史人文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展厅设计中,使展厅成为靖江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窗口,让参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靖江独特的文化魅力。以时间为主线,梳理靖江从过去到现在的城市发展历程,展示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成就和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和愿景,让参观者对靖江的城市发展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邢家村,自然风光迤逦、人文底蕴深厚,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认可。
青少年法制教育馆抓住了“法”的核心,即是成长必须课;提炼出“法”的受众,即是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许多重要场所的红色展厅,其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美学和技术的结合,更是对历史、文化和教育的深度挖掘与展现。然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红色革命展厅作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只做有文化内涵的设计,我们结合多年的党建品牌设计经验,总结出一下几个关键点,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探寻答案。
国内设计的展陈设计借鉴参考比较普遍,很多设计造型用了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今天小编找了找近年来展厅设计里被借鉴的比较多的十大造型。仅供初学者参考娱乐。不足之处请多指教哈哈!欢迎补充。
工业旅游的兴起,正是这一转型趋势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代表着旅游业态的创新,更体现了传统企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发现与塑造。“工业+旅游”的模式,已然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工业与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
嵊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越国的领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唐宋时期,这里归属越州,因此得名“越地”。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种柔美典雅、传唱全国的戏曲艺术——越剧。作为越剧的原生地,嵊州以“越地天籁”作为展览的主题,旨在向观众展示越剧与嵊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越剧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
进入展馆,观众首先进入前厅部分。前厅是功能区的一部分和参观的准备区。前厅两侧均匀分布山川水墨画,与古井贡酒产品蕴含的清新淡雅之风相得益彰,使观众对古井贡酒的产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参观观众向右进入展馆进行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