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福州马尾,一座承载着近代中国自强之梦与海洋情怀的宏伟建筑静静伫立,这便是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船政文化的传承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展览形式,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学者前来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筹建于1997年,初名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2004年全面改版并更名为现名。它不仅是一座专题博物馆,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的获得者。2024年8月,它更是荣膺国家二级博物馆的殊荣,这标志着其在船政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2022年1月,船政博物馆迁至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原综合仓库内,展厅面积达到约4500平方米。在这里,两个基本陈列——“自强之道——船政历史文化陈列”和“闽都瑰宝——船政文化揽胜”为游客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1、自强之道:船政历史文化陈列
十九世纪,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仁人志士们开始探索民族的救亡、自强之路。1866年创设于福州马尾的船政,就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自强之道的重要实践产物,承载着追赶世界、捍卫海权的时代梦想。船政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开创了近代中国造船工业、工程科学、近代教育、海军建设等事业的基础,锤炼出了以科学与爱国为重要标志的船政精神,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步入展厅,这里,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十九世纪,感受到了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艰难与困惑。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全面兴起,使得西方列强国家凭借先发优势,以坚船利炮开路,加速向全球进行扩张。而古老的中国,则接连遭遇列强入侵,面临前所未遇的巨大变局。为了挽教危亡,谋求自存,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自强的探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船政应运而生。作为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海防近代化国家机构,船政设于福州的海上门户马尾,将海上自强作为目标,以“权侵诸我”为原则,通过契约化形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在这里,中国人掌握了造船技术和海军知识,开始了中国海上力量走向近代化的时代跨越。
展区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以及逼真的复原场景,将船政的诞生、发展、壮大历程娓娓道来。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怀揣着强国梦想的船政先驱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船政教育展区则展示了船政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贡献。船政创建时即高度重视教育,专门设立新式教育机构,开展工程技术和海军军官教育。这里培育出的新式人才,不仅解决了涉海事业的急需,还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星星火种。展区中,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在这里学习、成长的杰出人物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政制造展区则展示了船政在造船工业方面的辉煌成就。通过学习、引进欧洲工业技术知识,船政建成了大规模的造船基地,掌握了蒸汽舰船以及蒸汽机、锅炉等核心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驰骋在海洋上的船政舰船模型,感受到了它们所承载的荣耀与梦想。
船政海军展区则展示了船政在海军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船政造舰、育人、编练舰队,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展区中,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为保卫国家海疆而英勇奋战的船政海军将士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英勇与无畏。
2、闽都瑰宝:船政文化揽胜
船政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在船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科学与爱国为重要标志的船政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船政的造船、育人、海军建设等方面,更渗透到了船政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追求科学、勇于创新、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成为了船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民族精神的殿堂。它不仅展示了船政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更传承了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这里,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深刻感受到船政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海军和船政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曾经年少的我们,已为人父母,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也会怀念起自己的青葱岁月想起那些泛黄的画面,回忆起童年的乐趣,如果有一个追忆童年的博物馆,那该是什么样子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着国力的增强民族自信的提升,我们展陈设计界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国内也呈现出很多优秀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10年前那种看到国外的设计就惊叹不已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国内设计师也有了自己的积淀,面对国外优秀的设计更多的是解读吸收和对比,不再是那种狂热的崇拜。
曼胡默尔(mann+hummel)作为一家过滤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商,拥有超过75年的历史。他们在总部大楼内建立了一座博物馆,通过各种主题展示公司的历史、过滤技术和当前业务,以吸引参观者并提供互动体验。
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展示技艺完美融合的殿堂,坐落于绍兴市越城区东浦街道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内。这座宏伟的建筑,以其34000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傲立于绿意盎然的文化园区之中,仿佛一艘穿越时空的巨轮,引领着每一位访客驶向那遥远而辉煌的历史彼岸。博物馆以“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为主题,旨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向世人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浙东运河史诗画卷,一部熠熠生辉的越地文化华章,以及一幅宁绍山水交相辉映的风物长卷。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文明的专题遗址博物馆,静静地坐落于郑州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探寻早商文化的奥秘。博物院的整体建筑充满了创意与深意。建筑外观以抽象的几何造型呈现,仿佛是古文明的天然属性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那斜面、斜线元素的运用,如同破土而出的文物,散发着磅礴的气势,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商代文明的深厚底蕴。而整体建筑与城垣的紧密结合,更是将博物院巧妙地融入了商城遗址公园之中,使得历史与自然、人文与景观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寿文化,这一蕴含深厚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的文化现象,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它体现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寿县,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寿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传承,成为寿县历史文化的瑰宝。
余杭史前文化的璀璨篇章,从马家浜文化的轻柔笔触,到崧泽文化的细腻描绘,最终汇聚成良渚文化这一辉煌巨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探索着东方文明的圣地——良渚文化展馆。
天水农耕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天水市秦州区岷山生态公园内,博物馆展陈面积1600平方米。改馆的建设旨在使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在关陇大地上生根,让这方沃土的人民追溯区域社会纹理、留住刻骨乡土情愁、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构建现代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2024年11月6日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再次迎来了全球瞩目的盛事——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更是全球企业展示创新成果、拓展国际市场的绝佳平台。在本届进博会上,资生堂,这一享誉全球的美妆巨头,连续第六年参展,并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资创园”,惊艳亮相6.1号消费品馆,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美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