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深圳自然博物馆展陈工程项目完成招标定标工作,四个标段分别由中建八局二公司、金大陆展览、复旦上科多媒体、丝路中标,项目正式进入展陈施工实施阶段。
作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中的重点项目,自然博物馆自立项以来便受到行业广泛关注,而本轮展陈工程的中标结果,更是让这场长达两年多的“博物馆大战”暂时落幕。在四个标段中,平均每个标段有超过50家单位参与资格预审,约20余家进入正式评审,最终仅有4家中标,中标率不足5%,竞争之激烈,已属近年来少见。
新文化平台经济研究社&展示云作为展陈行业的市场研究机构,持续跟踪该项目招标全过程。在中标结果公布之际,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这次具有标志意义的项目,观察当前展陈市场的几大趋势变化,也为今后的业主单位与投标企业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
头部企业的“中标焦虑”:光环不再是护身符
与以往大项目不同,本次中标名单中,既没有出现“通吃”的综合型头部企业,也没有出现“高举高打”的央企独揽局面。最终四个中标单位代表了央企执行力(中建八局)、传统老牌(金大陆)、多媒体整合(复旦上科)、创意设计(丝路蓝)的四种不同能力路径,体现出甲方在选择上的平衡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包括风语筑、天图、艺博堂等曾参与前期设计或具备头部影响力的企业,在此次招标中因利害冲突或保证金问题被废标,说明头部企业也正在遭遇一种新的“中标焦虑”:
在大型项目中,品牌价值固然重要,但程序正义与风险规避成为甲方考量的第一要素;
“先设计、后投标”的模式在当前评审制度下或存在利害矛盾,需企业提早规划角色路径;
保证金、联合体分工、材料合规等“非技术性”要素正在成为影响评标结果的重要变量。
结构性问题凸显:挂靠者多,匹配者少
根据我们对资审清单的统计,四个标段总计资审通过单位超过180家次,但其中真正具备自然博物馆类展陈经验的企业不足20家。大量公司虽然具备展陈资质或曾参与文博项目,但与“自然类专业内容+数字多媒体深度集成”的能力要求仍有明显差距。
这暴露出一个老问题:行业挂靠与陪标现象依旧严重,同时也提醒甲方单位,在未来招标中更需在资格审查阶段强化“能力匹配度”的评估维度,而非仅依赖资质与业绩数值判断。
深圳自然博物馆项目再次验证了一个趋势:大项目不再是“大者恒大”的战场,当前大项目招标越来越不等于“谁大谁拿”,而是对团队结构、能力标签、交付路径的一次综合评估。
新常态下的建议与反思
对企业而言:
“联合体+能力互补”将成为主流策略,企业需明确自身核心优势,选择合适搭档,避免联合失配;
不再盲目报名所有标段或所有项目,而应根据项目类型评估匹配度,提高命中率;
重视非技术性要素的合规与管理,如保证金、资审材料、利害关系等,成为“进门”的第一道门槛。
对业主单位而言:
如何提高评审效率与专业评估能力,在高参与量情况下仍能精准识别真正适配者;
是否可以设置更具导向性的门槛机制,减少资源浪费;
加强事后评估机制,对中标单位的实际交付效果形成反馈闭环,为行业树立正向激励。
自然博物馆作为深圳文化地标的重要一环,其展陈工程的招标过程,是整个展陈市场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市场竞争的加剧、甲方逻辑的变化、专业与非专业力量的交锋,更提示我们,行业正在进入一个从“资源驱动”转向“能力驱动”的关键过渡期。
作为行业观察者,新文化平台经济研究社&展示云将继续跟踪项目实施进度,并就其设计逻辑、技术实现、内容表达与社会传播价值,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儒学,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在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经后世的尊崇、传承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条公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自驾爱好者,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318国道。为了致敬这条传奇之路,雅安交建集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川藏公路通车70周年和总书记提出传承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之际,精心打造了318公路文化体验馆。这不仅是一个公路文化主题场馆,更是一个自驾川藏线的沉浸式综合体验空间,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318国道的壮丽与魅力。

博物馆,你是否曾被一件文物击中内心?是否曾在某个展柜前久久驻足?那些无声的物件,穿越时光与我们对话,其背后正是精心设计的展示艺术在默默牵引着我们的视线与心灵。展示设计绝非简单的“摆放”与“陈列”,它是一场无声的导演艺术,关乎如何让文物“开口说话”。

寿文化,这一蕴含深厚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的文化现象,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它体现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寿县,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寿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传承,成为寿县历史文化的瑰宝。

天水农耕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天水市秦州区岷山生态公园内,博物馆展陈面积1600平方米。改馆的建设旨在使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在关陇大地上生根,让这方沃土的人民追溯区域社会纹理、留住刻骨乡土情愁、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构建现代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成都博物馆是西南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已有65年的历史。自新馆建成开放6年来已接待观众近1600万人次。博物馆挂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牌子,是2006年国务院授牌的四川首家、成都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

原建筑序厅空间为6900mm宽、10000mm进深, 拥有良好的纵深感,为此,我们设计孙中山邓世昌、张弼士以圆雕的形象迎面走来,背后跟随诸位胶东革命志士、政军人物、文艺名人、实业楷模奋勇向前,追求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观众可穿行其中,感受与这些名人同行的信念,两侧艺术肌理墙以开放的形态寓意开拓、拼搏精神的延续与传播。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内,一座占地400平方米的博物馆以“四方馆”为名,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物理边界,将全球旅客的候机时间转化为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朝圣。作为全球首家机场在地文物博物馆,它选址于承载“泾渭分明”地理奇观与周秦汉唐文明层积的洪渎原,以“文物+场景+科技”的立体叙事,重构了机场作为“现代丝绸之路驿站”的文化属性。

2025年早春,黄河咽喉岸畔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内却已涌动起“文化”的春潮。经过改造提升的黄河文化展厅,已然焕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条承载德州治黄记忆的“红心一号”吸泥船,承载着前辈们的智慧和“红心一号”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向我们驶来,在新时代讲述着新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