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这座镶嵌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嘉陵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轻轻环绕着这座城市,为其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如今,让我们一同走进南充市博物馆的“嘉陵长歌——南充历史文化陈列”,去探寻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印记,感受嘉陵江畔的文明魅力。
步入序厅,一幅宏大的浮雕墙映入眼帘,这便是“嘉陵长歌”的主题形象墙。浮雕上,嘉陵江蜿蜒流淌,山川秀美,物产丰饶,人物栩栩如生,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南充作为水陆通衢、川北重镇的自然人文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江水的潺潺流淌,感受到南充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第一部分:
曲流奇观 人文初兴
走进第一部分,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南充的史前时期。这里,嘉陵江中游地区孕育了生命,肇兴了人文。展区通过场景复原、模型演绎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嘉陵江曲流史前动物群聚、生态宜居的壮观景象。剑齿象牙化石等珍贵文物,更是让我们见证了史前时期南充的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在史前人类渔猎动画、微缩场景等展示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南充地区史前聚落的分布与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场景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史前人类的智慧与勇气,更让我们对南充的文明起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部分:
巴国寻踪 安汉长赋
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巴国时期。南充作为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巴人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虎纹铜钺”等巴蜀虎纹青铜兵器,不仅展示了巴人的尚武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了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LED屏上的重点展品解读,更是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南充地区巴文化的形成和对外交流史。
在“定都阆中”数字场景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巴人定都阆中的历史时刻,感受到了南充地区成为巴文化中心的辉煌与荣耀。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南充发现的秦国钱币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证明了巴蜀文化最终融入了中原文化,更让我们看到了南充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外,展区还通过投影地图、汉代农事画像砖纹样动态视频等方式,生动展现了汉朝一统天下的时代背景下,南充人民为汉朝的统一所作出的贡献。落下闳人物形象及其发明的浑天仪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充人民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卓越成就。
第三部分:
水陆通衢 巍巍山城
唐宋时期,南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水陆通衢的南充,其商贸活动日益繁荣,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仪陇地区出土的宋代石刻、蓬安县南燕乡龙滩子村窖藏出土的宋代镀金花卉纹银盘等珍贵文物。
沙盘+数字演示片生动展现了南充的水陆交通体系以及商贸繁盛的场景。唐代钱币、铜镜等商贸繁荣的物证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充在唐宋时期的繁荣与昌盛。
同时,展区还通过图文、二维半展板等方式,介绍了唐代西充籍高僧定慧禅师的事迹以及南充摩崖石刻及古刹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南充的宗教文化,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充人民的信仰与追求。
宋代人的生活场景也是展区的一大亮点。宋墓石刻、随葬宋俑、窖藏银器、瓷器等丰富的出土文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宋朝南充活色生香的繁华生活图景。特别是镀金花卉纹银盘等精品文物,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宋代人对日用器具的讲究与追求。
此外,展区还通过沙盘+数字演示介绍了“防蒙八柱”分布和青居城、运山城遗址等宋元战争时期的四川城防布局,让我们看到了南充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南充人民的英勇与智慧。
第四部分:
川北重镇 绸都扬名
明清时期,南充以其丝绸文化和蚕桑历史而闻名遐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绸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南充丝绸产业的繁荣与辉煌。
元、明、清数百年间,南充历为府、路治所。展区以顺庆府城池为背景,通过展示明代南充地区丝绸交易带来的大宗瓷器等文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南充的繁华与盛景。这些瓷器不仅展示了南充商贸的繁荣与发达,更让我们看到了南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同时,展区还集中展示了明清两朝出身南充的文官武将以及川北道贡院、文庙、书院等遗迹的多媒体影片介绍。这些文化遗迹不仅展示了南充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充人民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此外,展区还展示了会馆、庄园、祠堂等移民建筑模型以及方言互动装置等展品。这些展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南充的移民文化特色以及南充各区县方言的独特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南充人民的包容与开放。
在“绸都扬名”展区中,我们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南充的丝绸市场之中,感受到了丝绸产业的繁荣与辉煌。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不仅让我们对南充的丝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让我们对南充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充满了敬意和感慨。
文物展示历史的见证者 在“嘉陵长歌”展厅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从石器、陶器到青铜器、瓷器;从书画作品到丝绸织品;从古代兵器到生活用具……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南充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成果,更让观众感受到了南充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与创造力。
1. 西周虎纹铜钺
这件铜钺出土于南充市阆中市彭城镇,是西周时期的礼器。铜钺的中心雕刻着镂空的虎纹,虎纹昂首翘尾、张口吐舌,形态生动,别具匠心。这件文物不仅展示了西周时期南充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更为研究早期巴文化以及南充地区与中原地区文明交流提供了重要实证。
2. 南宋镀金花卉纹银盘
这件银盘出土于南充市蓬安县南燕乡龙滩子村窖藏,是国家一级文物。银盘呈圆形,敞口,窄沿,腹较浅,平底。盘内雕刻折枝花卉纹3组,茎、叶、花形状鲜明,根茎呈曲线,叶片卷曲多变,叶刃处有细小裂纹,纹饰细腻,花朵呈完全绽开形态,花团锦簇,比例协调,形神具备,极具美感。这件文物不仅展示了南宋时期南充地区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水平,更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文人雅士辈出、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3. 东汉鎏金负罐铜鸟
这件铜鸟出土于南充市相如故城东汉砖室墓中,是馆藏“明星”展品之一。铜鸟质地为铜,鎏金,长16.5厘米,宽7.5厘米,高10.5厘米。头圆,喙尖长而直,羽翼纹饰清晰,尾下垂,双足直立。鸟背中部斜靠一罐。这件文物不仅展示了东汉时期南充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丧葬文化的重视和对于生命的敬畏。
嘉陵长歌——南充历史文化陈列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盛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南充人民的智慧与勇气、勤劳与善良;感受到了南充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辉煌的历史,传承和发扬南充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南充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川陕苏区纪念馆,原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2020年,按照“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纪念馆进行了改造提升。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酒文化是串联历史、艺术与生活的纽带。如何将这份厚重的文化积淀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空间?我们以“沉浸式文化传承”为核心,推出酒文化主题馆设计方案,通过现代设计语言与科技手段,构建一座跨越时空的酒文化主题空间,让每一个造型都传递酒韵文化的内涵。
遂昌博物馆坐落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三亿畲族乡高碧街村石板桥自然村,南侧为三际线公路,西侧为环城北路,北侧和东侧为山体。该项目用地面积1694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30.57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724平方米。其中陈列开放区面积3280平方米包括常设陈列、临时陈列、拓展性科教空间等。
方案通过前沿的视觉语言、沉浸的呈现方式和互动的空间体验,为超级总部基地的城市理念和价值观赋形置景。声音和动态影像不露痕迹地融入场景,对展品及历史背景进行补充解释的同时,也使展览跳脱出按部就班的叙述,完成错时性与戏剧感的营造。展览不仅通过沉浸式的蒙太奇空间体验帮助不同背景的观众更主动地参与进叙事之中,同时延续了工作室对于多角度叙事的探索,建立空间、物与文字的关联,为单一空间赋予多种叙事的可能性和阅读深度。展陈描绘出超级总部基地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作为城市门户的蓝图,展现城市建设成果,用国际化视野、前瞻性思维、创新性的设计打造了符合超总基地的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展示空间,共同见证深圳这座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大都市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俗称“双杭”。指的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横街,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一直以来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
遗址类博物馆的版式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既要懂历史,又要用专业的平面技巧把它融合到一方天地中!
5月中旬,深圳自然博物馆展陈工程项目完成招标定标工作,四个标段分别由中建八局二公司、金大陆展览、复旦上科多媒体、丝路中标,项目正式进入展陈施工实施阶段。
在洛阳市大唐宫建材城,藏着一家超有质感的瓷砖展厅,其简约而不简单,给人沉浸式选材体验。
坐落于钱塘江大桥东南侧,北邻闻涛路,有较好的望江及观桥视角。它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承担的杭州市滨江区12公里滨水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中的一部分。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由中国桥梁专家、现代桥梁事业的奠基人茅以升先生主持全部结构设计,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