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讲好乡村文化故事,是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
乡村文化博物馆
以物载道,激活乡土文明的基因密码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乡村博物馆如同一颗颗散落乡野的文化明珠,以“一草一木”为笔、“一砖一瓦”为墨,书写着属于中国乡村的独特叙事。它们不仅是乡土记忆的容器,更是文化自信的基石,通过活化历史、链接当下、赋能未来,构建起乡村文化振兴的立体网络。
文化基因库
唤醒沉睡的乡土记忆
1、藏品叙事:从“老物件”到“活历史”
乡村博物馆的藏品选择摒弃了“高大上”的文物标准,转而聚焦于“土里长出来的文化”。例如,某村博物馆将村民捐赠的旧犁耙、煤油灯、搪瓷茶缸等生产生活用具作为核心展品,辅以手写账本、粮票、家谱等文献资料,构建起“农耕—革命—改革”的时间轴线。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因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而焕发新生: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能引出“三年困难时期”全村互助的温情故事;一台斑驳的织布机,则串联起“女红技艺传承”与“家庭经济变革”的双重脉络。
2、空间叙事:从“物理场所”到“精神场域”
乡村博物馆突破传统展馆的封闭性,通过“场景复原+互动体验”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某北方村落将废弃的粮仓改造为“生产队记忆馆”,复原了20世纪70年代的供销社、磨坊、大队部等场景。游客可亲手称量粮票、操作石磨,甚至参与模拟“分田到户”的角色扮演。这种“可触摸的历史”让文化传承从说教转为共情,某次活动中,一位七旬老人抚摸着展柜中的旧算盘,向孙辈讲述自己担任会计的往事,泪光中闪烁着对集体时代的复杂情感。
文化创新场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融
1、展陈创新:从“静态陈列”到“动态叙事”
为破解“千馆一面”的困局,乡村博物馆探索出三条创新路径:
主题聚焦法:某山区村落以“茶马古道”为线索,将散落的马帮铃铛、茶饼模具、驿站契约整合为“古道商魂”主题展,通过AR技术还原马帮穿越峡谷的3D场景。
口述史挖掘:组建“银发讲解团”,由82岁的老支书用方言讲述“大跃进时期炼钢”的荒诞与坚韧,其质朴的叙事风格意外成为网红打卡点。
跨界混搭术:将非遗技艺与当代艺术结合,某竹编村博物馆邀请美院学生创作“光纤竹灯”,传统工艺与现代光影碰撞出“赛博朋克风”展区,吸引年轻群体主动传播。
2、运营突围: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
面对可持续运营难题,乡村博物馆探索出“文化+产业”融合模式:
文创开发链:某剪纸村博物馆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手机壳、丝巾等日用品,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反哺博物馆维护。
研学经济体:开发“小小考古家”“非遗小传人”等课程,某陶艺村博物馆与30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万人次。
数字赋能路:搭建“云上博物馆”,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地方特产,某辣椒村博物馆创下单场直播销售额18万元的纪录。
文化共同体
从“村民旁观”到“全民共建”
1、参与机制:让“我的博物馆”成为现实
传家宝计划:发起“一物一故事”征集活动,村民捐赠的每件展品都标注捐赠者姓名及背后的家族记忆,形成“文化所有权”认同。某村博物馆的“千层底布鞋”展柜前,总能看到捐赠者向游客自豪介绍的场景。
村民议事会:成立由老匠人、返乡青年、村干部组成的策展委员会,决定展览主题、活动形式。某木雕村博物馆的“传统榫卯体验区”即由村民投票选出,成为最受欢迎的互动项目。
技能培训营:开设解说员、手工艺人培训班,某村博物馆培养的20名村民解说员,不仅能流利讲解展品,还能即兴演唱地方小调,成为文化传播的“活载体”。
2、社区营造:从“文化孤岛”到“精神家园”
节日活化术:将传统节庆转化为博物馆主题活动,某村博物馆在春节期间举办“老味道市集”,复原打糍粑、写春联等习俗,单日客流量超3000人次。
空间多功能化:某村博物馆将展厅与图书室、手工作坊、电影放映厅结合,白天是游客参观地,夜晚变身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实现“一场多用”。
代际对话场:开设“银发课堂”,邀请老匠人教授草编、刺绣等技艺;举办“新农人论坛”,让返乡青年分享电商运营经验。这种跨代际交流,使传统文化在碰撞中焕发新生。
文化引擎
驱动乡村全面振兴
1、品牌塑造力
乡村博物馆成为地域文化IP的核心载体。某柑橘村博物馆通过挖掘“百年橘树”文化,打造“橘香小镇”品牌,带动柑橘价格从每斤3元升至15元,村民收入增长300%。
2、人才吸引力
文化复兴引发人才回流潮。某村博物馆运营团队中,返乡大学生占比达60%,他们将直播电商、社群运营等新技能注入传统村落,形成“文化+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结构。
3、生态修复力
文化保护倒逼生态改善。为保护某村博物馆周边的明清古建筑群,当地叫停3个化工项目,转而发展生态旅游,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8%提升至92%,实现“文化留根”与“绿色发展”的双赢。
让乡愁可触
让未来可期
乡村博物馆的实践,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基因解码与重组”的乡村实验。它们用最朴素的逻辑证明:当文化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村民手中的技艺、口中的故事、心中的骄傲时,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最持久的动力。这种动力,既能让离乡的游子记住“从哪里来”,也能让驻足的旅人看见“向何处去”,更能让扎根的乡民坚信“此处即是星辰大海”。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节点,乡村博物馆正从“文化补课”转向“创新引领”,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当每一座乡村博物馆都成为文化自信的支点,乡村振兴的宏图便有了最坚实的落点——那里,有看得见的乡愁,更有摸得着的幸福。
2025年早春,黄河咽喉岸畔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内却已涌动起“文化”的春潮。经过改造提升的黄河文化展厅,已然焕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条承载德州治黄记忆的“红心一号”吸泥船,承载着前辈们的智慧和“红心一号”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向我们驶来,在新时代讲述着新的叙事。
踏入上海腾讯大厦一楼展厅,一场跨越现实与未来的数字之旅即刻开启,这里既是腾讯30年技术沉淀的缩影,更是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科技与社会价值创新深度融合的舞台。
在中国甘肃省的苍茫大地上,马家塬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先秦时期西戎与秦文化交融的辉煌历史。马家塬战国墓,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不仅以其丰富的文物遗存震撼了学术界,更以其独特的车舆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贵族生活与礼仪的窗口。马家塬车舆博物馆,便是这扇窗口的守护者,它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展现了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
拉普电缆(Lapp Kabel)作为电缆和连接技术领域的创新领导者,在其欧洲总部打造了一座融合企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全新展览空间。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探索征程中,航天博物馆宛如一座闪耀的灯塔,静静伫立,凝聚着人类对宇宙的无限向往与不懈追求,它不仅是航天文物与知识的宝库,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讲述着人类逐梦星辰的壮丽篇章。作为专业的展厅设计及施工一体化公司,我们有幸参与到航天博物馆的打造中,用专业与匠心,助力其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殿堂。
寿文化,这一蕴含深厚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的文化现象,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它体现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寿县,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寿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传承,成为寿县历史文化的瑰宝。
2025年广东佛山国际塑料产业展览会,GuangdongFoshanInternationalPlasticsExpo,展会时间:2025-03-10~03-12,开放时间:09:00:00-18:00:00,举办地址:中国-广东,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工展路1号,展会行业:塑料橡胶,主办单位: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举办周期:1年1届,展览面积:50014.00㎡,展商数量:950家,观众数量:51717人。
全球展厅设计专家以挑选自2000年以来过去20年中最具影响力的展厅项目。决定他们选择的主要标准是:展示重大创新、灵感,并提高了展陈设计的标准。筛选的项目的广度令人惊叹。但也许并不奇怪,这些项目是根据同行评审和评判设计的卓越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随着国力的增强民族自信的提升,我们展陈设计界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国内也呈现出很多优秀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10年前那种看到国外的设计就惊叹不已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国内设计师也有了自己的积淀,面对国外优秀的设计更多的是解读吸收和对比,不再是那种狂热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