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重要场所的红色展厅,其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美学和技术的结合,更是对历史、文化和教育的深度挖掘与展现。然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红色革命展厅作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只做有文化内涵的设计,我们结合多年的党建品牌设计经验,总结出一下几个关键点,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探寻答案。
一、摆脱定位迷局,明确展厅方向
当下全国各地的文旅展馆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红色文旅磅礴发展的背后也暴露着,一个地方的品牌做出效果了,其他地方相继效仿、照搬,短期可能成效显著,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展馆流于形式,并无深刻内涵,地方红色文化也没有一个主题鲜明,脉络清晰的发展路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做好三个“明确”:
1、明确“我是谁”:
是侧重历史的红色文化展厅?是服务党员群众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是展现企业/单位党建成果的特色党建展厅?用途是核心。
2、明确“为谁做”:
主要面向内部党员、合作伙伴,还是社会公众?受众决定内容深度与表达方式。
3、明确“有何不同”:
结合地域特色、单位属性、党建亮点(如特色活动、创新模式),提炼独一无二的核心特色与记忆点。定位不清,特色难显!
做好着三个明确,还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红色展厅的灵魂贵在真实,历史容不得半点虚构。例如在主题展厅筹备时,如果出现历史史料的真实性疑虑,我们一定要要查阅了大量史料,找到确切记载,才能将其纳入展陈,用 “顽固”、“较真” 的态度对待历史,才能让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后人推敲。
二、突破主题乱流,打造“独树一帜”
主题是展厅的灵魂指引,若主题涣散,展厅就像零散拼图。曾有企业党建展厅,想体现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却一会儿展示党史大事件,一会儿罗列企业日常活动,展区设计元素也杂乱,红、蓝、金等颜色随意搭配,观众很难感受到企业党建的核心价值与传承创新。
企业作为科技型单位,在党建中融入科技元素,主题精准概括党建引领企业以科技报国的核心价值,体现从党的科技思想传承,到现代企业以科技助力党建工作创新。
展区内容上,从党的科技政策沿革展示历史传承,到企业党员参与科技攻关、用科技手段开展党建活动(如线上党史知识竞赛系统、VR 党建学习场景 )等现代创新内容,都围绕主题。设计元素统一用科技感与红色融合的风格,如红色线条勾勒科技感的几何造型,搭配电子屏动态展示,形成统一、连贯的视觉冲击,观众参观时能清晰感受到企业党建 “传承红色,以科技为翼助力发展” 的脉络,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企业党建特色。
三、突破形式桎梏,智慧展厅沉浸叙事
让展厅成为“叙事者”,让“老物件”活起来,当我们走进每一个主题展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面面展墙,更是一段历史岁月的史诗;触摸的不仅是一件件文物,更是一段段滚烫的记忆。如何让这些红色历史不再停留在教科书里,而是成为能与参观者一秒入戏,可以对话的 “活教材”?这就要在空间设计和故事呈现上下功夫。
1、要善于用空间讲述故事:入口处设计成狭窄通道,营造攀山登峰,突破封锁线 的压迫感;
走到 “遵义会议” 展区,空间豁然开朗,象征历史转折的曙光;
2、要善于用科技烘氛围:雪山展区降低温度,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搭配风雪特效,观众戴上 VR 设备,能 “置身” 某次重要战役,感受枪林弹雨、战友并肩作战的场景,沉浸式体会革命艰辛
3、要善于用装饰引回忆:多用老木头、夯土、石材做装饰,摆放日常使用、带着 “时光痕迹” 的老物件
4、要善于用光影讲故事:艰苦岁月用暖调暗光,胜利时刻用明亮光线
以上图所展示的渡江战役”场景为例,讴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场景的展品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一级标题版、图文展板、人物雕塑、浮雕造型墙、金属立体字、展柜、灯箱、多媒体等重要文物展品,光影的过渡变化也很自然,既有突出翻越大雪山时艰苦环境的冷色调,也有胜利跨江会师后让人喜悦的暖色调。
同样的也可以设置互动触摸屏,开展党史知识问答、模拟线上党课,答对问题有红色勋章奖励,答错可查看详细讲解深化理解;互动沙盘,演示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通过触摸操作,直观看到区域拓展、政策推行等变化,感受党建引领发展的磅礴力量。从传统宣传墙的的 “被动看” 变为 “主动玩、主动学”,学员们真正能参与进来,才能让党建展厅真正 “活” 起来、“潮” 起来,成为红色教育的热门打卡地。
安徽科技馆,这座矗立在城市中心的科技殿堂,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丰富的展览内容,吸引着无数科技爱好者和求知者的目光。馆建筑整体设计采用宇宙动态运行的科普理念,通过优美的空间螺旋曲线,形象展示太空运行的奥秘。项目建设坚持“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突出青少年科普教育功能定位,注重科学精神的引领,强调两者之间既要错位互补、又要有机融合,共同打造全省科学普及和青少年科学教育的主阵地。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火爆态势,科技和传统文化融合科普成为科技馆关注的重要方向,相关展教资源建设逐渐得到重视。基于行业调研,本文分析国内科技馆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展览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难点,以中国科技馆“非遗+科技”主题教育活动为案例,研究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展览教育的思路、方法与模式,并对相关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
原建筑序厅空间为6900mm宽、10000mm进深, 拥有良好的纵深感,为此,我们设计孙中山邓世昌、张弼士以圆雕的形象迎面走来,背后跟随诸位胶东革命志士、政军人物、文艺名人、实业楷模奋勇向前,追求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观众可穿行其中,感受与这些名人同行的信念,两侧艺术肌理墙以开放的形态寓意开拓、拼搏精神的延续与传播。
全球高端美妆行业的领军者雅诗兰黛集团,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中,迎来了其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璀璨亮相。2024年11月6日,随着开馆仪式的正式启幕,雅诗兰黛集团以“无界之境”为主题,向全球消费者展现了一场关于美的盛宴。
寿文化,这一蕴含深厚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的文化现象,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它体现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与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寿县,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寿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传承,成为寿县历史文化的瑰宝。
“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如何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的宏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我为主,既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在保护利用古代运河方面的有益做法,又善于创新创造、不断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在中国甘肃省的苍茫大地上,马家塬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先秦时期西戎与秦文化交融的辉煌历史。马家塬战国墓,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不仅以其丰富的文物遗存震撼了学术界,更以其独特的车舆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贵族生活与礼仪的窗口。马家塬车舆博物馆,便是这扇窗口的守护者,它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展现了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
九江,这座镶嵌在长江之畔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称。然而,在1998年的那个夏天,九江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大洪水。这场洪水不仅考验了九江人民的勇气和智慧,更孕育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抗洪精神。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应运而生。
进入展馆,观众首先进入前厅部分。前厅是功能区的一部分和参观的准备区。前厅两侧均匀分布山川水墨画,与古井贡酒产品蕴含的清新淡雅之风相得益彰,使观众对古井贡酒的产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参观观众向右进入展馆进行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