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重要场所的红色展厅,其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美学和技术的结合,更是对历史、文化和教育的深度挖掘与展现。然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红色革命展厅作为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只做有文化内涵的设计,我们结合多年的党建品牌设计经验,总结出一下几个关键点,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探寻答案。
一、摆脱定位迷局,明确展厅方向
当下全国各地的文旅展馆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红色文旅磅礴发展的背后也暴露着,一个地方的品牌做出效果了,其他地方相继效仿、照搬,短期可能成效显著,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展馆流于形式,并无深刻内涵,地方红色文化也没有一个主题鲜明,脉络清晰的发展路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做好三个“明确”:
1、明确“我是谁”:
是侧重历史的红色文化展厅?是服务党员群众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是展现企业/单位党建成果的特色党建展厅?用途是核心。
2、明确“为谁做”:
主要面向内部党员、合作伙伴,还是社会公众?受众决定内容深度与表达方式。
3、明确“有何不同”:
结合地域特色、单位属性、党建亮点(如特色活动、创新模式),提炼独一无二的核心特色与记忆点。定位不清,特色难显!
做好着三个明确,还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红色展厅的灵魂贵在真实,历史容不得半点虚构。例如在主题展厅筹备时,如果出现历史史料的真实性疑虑,我们一定要要查阅了大量史料,找到确切记载,才能将其纳入展陈,用 “顽固”、“较真” 的态度对待历史,才能让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后人推敲。
二、突破主题乱流,打造“独树一帜”
主题是展厅的灵魂指引,若主题涣散,展厅就像零散拼图。曾有企业党建展厅,想体现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却一会儿展示党史大事件,一会儿罗列企业日常活动,展区设计元素也杂乱,红、蓝、金等颜色随意搭配,观众很难感受到企业党建的核心价值与传承创新。
企业作为科技型单位,在党建中融入科技元素,主题精准概括党建引领企业以科技报国的核心价值,体现从党的科技思想传承,到现代企业以科技助力党建工作创新。
展区内容上,从党的科技政策沿革展示历史传承,到企业党员参与科技攻关、用科技手段开展党建活动(如线上党史知识竞赛系统、VR 党建学习场景 )等现代创新内容,都围绕主题。设计元素统一用科技感与红色融合的风格,如红色线条勾勒科技感的几何造型,搭配电子屏动态展示,形成统一、连贯的视觉冲击,观众参观时能清晰感受到企业党建 “传承红色,以科技为翼助力发展” 的脉络,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企业党建特色。
三、突破形式桎梏,智慧展厅沉浸叙事
让展厅成为“叙事者”,让“老物件”活起来,当我们走进每一个主题展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面面展墙,更是一段历史岁月的史诗;触摸的不仅是一件件文物,更是一段段滚烫的记忆。如何让这些红色历史不再停留在教科书里,而是成为能与参观者一秒入戏,可以对话的 “活教材”?这就要在空间设计和故事呈现上下功夫。
1、要善于用空间讲述故事:入口处设计成狭窄通道,营造攀山登峰,突破封锁线 的压迫感;
走到 “遵义会议” 展区,空间豁然开朗,象征历史转折的曙光;
2、要善于用科技烘氛围:雪山展区降低温度,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搭配风雪特效,观众戴上 VR 设备,能 “置身” 某次重要战役,感受枪林弹雨、战友并肩作战的场景,沉浸式体会革命艰辛
3、要善于用装饰引回忆:多用老木头、夯土、石材做装饰,摆放日常使用、带着 “时光痕迹” 的老物件
4、要善于用光影讲故事:艰苦岁月用暖调暗光,胜利时刻用明亮光线
以上图所展示的渡江战役”场景为例,讴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场景的展品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一级标题版、图文展板、人物雕塑、浮雕造型墙、金属立体字、展柜、灯箱、多媒体等重要文物展品,光影的过渡变化也很自然,既有突出翻越大雪山时艰苦环境的冷色调,也有胜利跨江会师后让人喜悦的暖色调。
同样的也可以设置互动触摸屏,开展党史知识问答、模拟线上党课,答对问题有红色勋章奖励,答错可查看详细讲解深化理解;互动沙盘,演示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通过触摸操作,直观看到区域拓展、政策推行等变化,感受党建引领发展的磅礴力量。从传统宣传墙的的 “被动看” 变为 “主动玩、主动学”,学员们真正能参与进来,才能让党建展厅真正 “活” 起来、“潮” 起来,成为红色教育的热门打卡地。

青少年法制教育馆抓住了“法”的核心,即是成长必须课;提炼出“法”的受众,即是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海之浩渺,梦之无垠。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渊薮,更是连接全球的蓝色纽带。中华民族的航海史诗绵延千年,熠熠生辉。2000多年前,指南针的发明,为人类跨洋越海的壮举点亮明灯;62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镌刻下不朽的东方印记。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幢幢,到近代民族海运业的艰难起步,再到现代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航海精神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两部性质完全不同的作品,前者是严谨的历史著作,后者是文学化的历史小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在2024年11月6日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再次迎来了全球瞩目的盛事——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更是全球企业展示创新成果、拓展国际市场的绝佳平台。在本届进博会上,资生堂,这一享誉全球的美妆巨头,连续第六年参展,并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资创园”,惊艳亮相6.1号消费品馆,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美的盛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语出自《庄子·知北游》,道尽自然之玄妙。今以山水为轴,贯通古今生态智慧,阐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哲理。山水非独自然之象,更乃文明之基、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非独赏其形,更取其神——山之稳,喻根基之固;水之活,喻循环之妙。此等精神,非独存于典籍,更活于民生,显于经济,验于实践。本文将从自然之象、人文之脉、经济之理、生态之智四维展开,详述山水如何成为连接自然与文明的永恒纽带,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最终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和谐共生之道。

在开化文化之心中,城市展览馆巍然矗立,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其设计精妙,自然与建筑相得益彰,内部空间既宽敞明亮又富有层次感,犹如一幅穿越时空的精美画卷,诉说着开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憧憬。

“神舟”往返、“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邃的人文关怀,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探索、进取、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在中国甘肃省的苍茫大地上,马家塬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先秦时期西戎与秦文化交融的辉煌历史。马家塬战国墓,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不仅以其丰富的文物遗存震撼了学术界,更以其独特的车舆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贵族生活与礼仪的窗口。马家塬车舆博物馆,便是这扇窗口的守护者,它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展现了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