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宇宙
建设航天强国
叩问苍穹 探索不停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飞天的梦想。从一个个航天器的命名中,人们读懂了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
“神舟”往返、“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邃的人文关怀,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探索、进取、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新征程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探索宇宙的脚步更加铿锵。
叩问苍穹
天文体验馆中的宇宙探索与航天强国梦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怀揣着飞天的梦想。从"神舟"往返到"天宫"建成,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探索、进取、求真的科学精神。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天文体验馆作为连接公众与宇宙的桥梁,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激发着人们对浩瀚星空的无尽遐想,培育着建设航天强国的文化自信。
中国天文探索的最新成就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天文体验馆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内容。探月工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嫦娥五号成功采集1731克月球正面样品,到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中国航天用扎实的技术突破为人类月球知识库贡献了关键力量。嫦娥五号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球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中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更是彰显了我国航天的智慧与实力。从2021年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到不到两年内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空间站组装建造,中国航天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当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天文体验馆的沉浸式宇宙探索
天文体验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宇宙万象生动呈现,为参观者打造了沉浸式的宇宙探索体验。步入其中,首先迎接游客的是令人屏息的星空长廊,洁白墙面上悬挂着精美的星球照片,从土星的光环到木星的大红斑,每一幅图像都配有详细的科学解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拖着长尾的彗星模型,其动态展示让观众直观理解"扫帚星"的运行轨迹。
球幕影院堪称天文体验馆的镇馆之宝。直径数十米的半球形银幕如同倒扣的苍穹,放映时整个穹顶化作星空。当灯光渐暗,数千颗恒星同时亮起,观众不必抬头仰望,而是"躺"在星河之中。影片中,科学家穿越时空为观众讲解星座奥秘,从大熊座的北斗七星到天蝎座的弯曲蝎尾,数十个星座的传说与科学在此交汇。
高科技观测窗口则让参观者亲睹太阳黑子、月球环形山等天文奇观。互动展区里,参观者可以操作火星车模型,感受太空探索的乐趣。最受欢迎的是陨石触摸区,来自小行星带的铁陨石跨越数十亿年时光,如今安静地躺在玻璃柜中,任人感受宇宙的温度。
天文体验馆与航天强国建设
天文体验馆不仅是科普教育的场所,更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文化阵地。它通过展示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探浩瀚宇宙 建航天强国"主题科普活动中,青少年化身为小小航天员,分别对月球和火星进行探索并完成挑战任务。活动将展品体验、动手制作及AI实时互动等形式融入其中,突破虚实界限,将青少年对航空航天的畅想具象化。
天文体验馆还引导青少年认识国之重器"神箭"长征二号F火箭,深入了解嫦娥工程。通过动手搭建月球基地、制作火星车,了解火星地质地貌,让年轻一代在互动体验中领略中国航天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效,也更容易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天文体验馆的科普教育价值
天文体验馆在科普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用现代科技将宇宙万象生动呈现,逼真的星空模拟让人仿佛伸手就能触碰星辰,科普电影里的星系运转如在眼前。这些沉浸式体验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宇宙的神秘与博大,悄悄在他心里播下对天文科学的热爱。
馆内遍布的互动展厅藏着不少惊喜:操控仪器观察行星轨迹、扔出重力球模拟黑洞引力……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参观者需要主动观察现象、琢磨背后的原理,这既能锻炼观察力和逻辑思维,也能提升动手实践能力。若是遇上研学活动中的小组任务,还能顺便学会团队协作与沟通。
作为国家级自然科学专题博物馆,天文体验馆藏着一整个宇宙的秘密:从宇宙起源的奇点时刻,到星系演化的漫长历程;从太阳系行星的独特地貌,到人类航天探索的辉煌成就……参观者可以在展馆间慢慢逛、细细看,系统地接触这些知识,为自己构建起对宇宙的基本认知。
激发公众探索宇宙的兴趣
天文体验馆通过多种创新方式激发公众对宇宙探索的兴趣。为弘扬航天精神,许多天文体验馆推出了"巡天探宇 筑梦苍穹"主题系列活动,通过趣味游戏、动手实践和专家讲座等形式,让观众感受航天的辉煌成就和宇宙的无限魅力。
元宇宙体验中心利用全息技术、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在虚拟引擎上营造出异次元空间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国天眼的建设过程、科学原理和观测成果,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游客戴上VR头盔后,可以从真实景点"飞跃"到元宇宙虚拟空间,深入了解周边景点的历史文化;跟随中国天眼接收的外太空信号进入虚拟宇宙空间,通过AR技术将宇宙信号转化为音符,用手势抓取完成拼图游戏,探索宇宙的诞生和未来发展。
一些天文体验馆还实行常态化门票免费政策,通过近距离观察陨石、参与科普互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为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搭建了重要平台。
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正以铿锵的步伐迈向更遥远的宇宙。天文体验馆作为连接公众与宇宙的桥梁,不仅传播着天文知识,更培育着探索精神,激发着创新思维。在这片模拟的星空中,无数年轻的心灵被点燃了航天梦想,为建设航天强国积蓄着未来的力量。正如古人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上,天文体验馆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叩问苍穹,探索不停。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条公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自驾爱好者,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318国道。为了致敬这条传奇之路,雅安交建集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川藏公路通车70周年和总书记提出传承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之际,精心打造了318公路文化体验馆。这不仅是一个公路文化主题场馆,更是一个自驾川藏线的沉浸式综合体验空间,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318国道的壮丽与魅力。

2025年早春,黄河咽喉岸畔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内却已涌动起“文化”的春潮。经过改造提升的黄河文化展厅,已然焕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条承载德州治黄记忆的“红心一号”吸泥船,承载着前辈们的智慧和“红心一号”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向我们驶来,在新时代讲述着新的叙事。

当时间跨入2025年,博物馆的形态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变革——它不再只是历史与文化的容器,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动态场域。作为展厅设计师,你是否也感受到这种悄然蔓延的挑战?观众对沉浸感的阈值越来越高,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想象,而如何用空间讲好一个"不喧哗,自有声"的故事,正成为行业的核心命题。

进入展馆,观众首先进入前厅部分。前厅是功能区的一部分和参观的准备区。前厅两侧均匀分布山川水墨画,与古井贡酒产品蕴含的清新淡雅之风相得益彰,使观众对古井贡酒的产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参观观众向右进入展馆进行参观。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下,自然保护景区展厅已超越传统展陈空间的边界,成为生态保护理念传播的核心载体与公众沉浸式体验自然之美的重要场所。本设计以前瞻性视角出发,深度挖掘自然保护景区的生态价值、文化内涵与科研成果,旨在构建一座集科普教育、生态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展厅。通过创新的展陈手法、先进的数字技术与沉浸式场景营造,将自然保护的使命、自然生态系统的精妙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以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位参观者,唤醒公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保护意识,推动自然保护理念在更广泛群体中的传播与践行。

上海博物馆东馆,以常设展览为核心,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历史脉络清晰且引人入胜的展览。展览不仅全面覆盖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通史陈列,还特别突出了海派与江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互动体验等四大特色主题。东馆开放多个精彩展厅,包括: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中国历代货币馆、陶瓷与中外交流专题馆、以及“诗心造物——江南工艺的世界”馆和考古上海馆。其中,“中国古代青铜馆”作为东馆的璀璨明珠,享誉海内外。该馆以青铜工艺的发展史为线索,巧妙划分为萌生期至复古期的七大板块,全面展示了从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长达3600年历史的500余件精选青铜器展品。这些展品不仅彰显了不同时期青铜工艺的独特风貌,更共同描绘了中国青铜艺术的辉煌篇章,让观众在欣赏中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延安博物馆坐落于延安新区中轴线上,南临大剧院,北望人民公园和行政中心,总建筑面积63358平方米,展览面积14546平方米,是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广安市博物馆新馆于2023年底荣耀落成,这座集文化、艺术与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涵,迅速成为广安市的文化新地标。新馆建筑面积达117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占据了4000平方米,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博物馆对于展览空间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于文化传承与展示的深思熟虑和合理规划。

山东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18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