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线建设作为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战略布局,不仅奠定了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基础,更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宝贵精神。这一精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三线建设作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区域开发实践,虽以战备为主导,但实质上奠定了西部地区工业体系的初步架构,也塑造了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进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从整体布局中再次被推向前台,其目标不仅是补区域发展短板,更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腹地。

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传统街区、古建筑,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加强考古研究,提高古建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我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革命纪念馆不仅是存放革命文物的场所,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其设计需以 “历史真实性” 为根基,以 “情感共鸣” 为核心,通过空间布局、展陈手法、技术融合,将抽象的革命历史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场景,引导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回望历史、感悟精神,让红色记忆真正扎根人心。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依旧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特色小镇因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方向,能够疏解城市功能,进一步推动城乡资源整合,引导农村人口不断向特色小镇转移,带动乡村振兴,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成为加快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的方向之一,成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在数万年的传承发展历程中,陶瓷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益求精的造物观、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传承有序的陶瓷造物史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一部陶瓷造物史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和体现,最能揭示中华文明的绵长隽永。从两万多年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陶器到两千多年前的瓷器,中国不仅是最早烧制陶器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从实践角度看,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守住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重点任务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广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充分表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良好。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总体上仍然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还有短板,这些都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从政策角度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同时,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2024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过渡期的第四个年头,2024年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开始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2025聚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反映了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也体现了乡村振兴内涵的拓展,前者强调的是全面推进,后者更加注重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