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以常设展览为核心,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历史脉络清晰且引人入胜的展览。展览不仅全面覆盖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通史陈列,还特别突出了海派与江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互动体验等四大特色主题。东馆开放多个精彩展厅,包括: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中国历代货币馆、陶瓷与中外交流专题馆、以及“诗心造物——江南工艺的世界”馆和考古上海馆。其中,“中国古代青铜馆”作为东馆的璀璨明珠,享誉海内外。该馆以青铜工艺的发展史为线索,巧妙划分为萌生期至复古期的七大板块,全面展示了从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长达3600年历史的500余件精选青铜器展品。这些展品不仅彰显了不同时期青铜工艺的独特风貌,更共同描绘了中国青铜艺术的辉煌篇章,让观众在欣赏中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玉器馆
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玉石之国”的盛誉,其玉器制作历史可追溯至近万年前。尽管中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同样对玉器怀有深厚情感,且西伯利亚、欧洲及日本列岛等地也均有早期玉器的考古遗迹,但唯有中国,对玉的热爱历经千年而不衰,绵延至今。
在古代中国,玉器承载着沟通神灵、敬天祭祖、辟邪安葬及祈求祥瑞的深远意义。它们不仅是财富、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更被视作长生不老的灵药。玉所蕴含的温润、洁白与坚韧等自然特性,被赋予了仁、义、智、勇、洁等高尚品德,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与赞美。
作为中华文明中独特而重要的文化标识,玉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
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玉文化的重要阵地,坐拥800余平方米的广阔展陈空间。该馆在继承原人民广场馆常设展览的精髓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通史框架,精心挑选并展出了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360件(组)珍贵馆藏玉器,同时新增绿松石、玛瑙、翡翠等材质的作品,全面丰富了观众对古代玉器材质及其发展历程的认知。
玉器馆内展品琳琅满目,其中近80件重点展品得到了深入阐释与拓展说明,辅以线图、拓片、使用复原图及动画等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使得展览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展览按照时间顺序精心划分为多个单元,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玉器从萌芽、成长到鼎盛的完整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质朴玉器,到明清时期的精湛之作,每一件展品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独特风貌与工艺水平。
为更好地服务于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玉器馆创新设置了多处主题展区与互动体验。观众可以亲手触摸裸置的和田玉子料,结合玉矿分布投影,直观感受玉的质地与魅力;四部精心制作的卡通动画,为观众带来了静物欣赏之外的全新视觉享受;特设的“中国古玉器极简史”主题序厅,以10件代表性玉器为线索,简洁明了地概述了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史,有效减轻了观展压力;同时,针对低龄观众,特别设置了两处动物形玉雕专柜,以新颖的陈列方式激发孩子们的观展兴趣。
此外,玉器馆的展览内容并不局限于玉器本身,而是巧妙融合了多媒体内容,讲述全球视角下的玉文化故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从展览前言到终章,始终放眼全球,深入剖析中华玉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特别是展厅结尾处的“玉魂”主题视频,不仅谈及了西伯利亚、欧洲等地的玉器早期使用情况,还展示了古今传承在当代玉雕上的艺术创新,引导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共同领略中华玉文化跨越时空的非凡魅力。
中国古代陶瓷馆
陶器——致敬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这不仅是人类首次改变原材料物理性质的创新成果,更是文明进步的里程碑。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瓷器自此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象征,独步全球,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对全球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众多工艺美术品中,陶瓷以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普及度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独占鳌头。自近两万年前陶器初现,至今陶瓷生产从未停歇,跨越时空,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连续性。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陶瓷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唐代彩色釉陶的斑斓绚丽,宋代青瓷的冰清玉洁,明清官窑的庄严大气,以及历代民间陶瓷所蕴含的世俗风情,共同展示了陶瓷艺术的千变万化与无穷魅力。中国陶瓷史不仅是一部记录陶瓷技艺发展繁荣的历史,更是一部揭示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工艺美术及中外交流中重要地位与贡献的鸿篇巨制。在这座陶瓷馆中,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等待着每一位访客去细细品味与探索。
中国古代陶瓷馆,傲立于东馆三层,以其近1800平方米的广阔空间,精心布局,展出了558件(套)极具代表性的馆藏陶瓷艺术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近半数的展品系首次与公众见面,为陶瓷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展览巧妙地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七大版块,旨在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中国古代陶瓷从初创、演进到鼎盛的壮丽画卷。这不仅是一次对中国陶瓷8000年悠久历史的全面回顾,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从新石器时代一路延伸至清末。
展品方面,该馆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质朴的彩陶与灰陶,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初露锋芒的原始青瓷;从东汉时期青瓷的优雅韵味,到唐三彩的斑斓多彩;再到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精致典雅,以及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辉煌成就。这些珍贵的陶瓷艺术品,不仅是中国陶瓷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更深刻揭示了陶瓷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工艺美术及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与不朽贡献。
在参观过程中,观众将有幸一睹汝窑的绝世风采,南朝青釉刻花缠枝纹注器的精美绝伦,以及隋代青釉鹦鹉杯的巧夺天工。这些展品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代陶瓷的艺术魅力,更通过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样与丰富的釉色,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
在葡萄牙的阿尔科巴帕拉小镇,一座独特的建筑悄然矗立于Alcobaa修道院的静谧之旁,它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Máquinas Falantes(会说话的机器博物馆),一个自2017年起精心筹备,终于在2024年4月25日盛大开幕的声音与通信的殿堂。这座博物馆,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静静地向每一位访客诉说着声音从诞生到演变的传奇故事。
形象厅形象厅引用学校办学理念的文字进行艺术化演绎处理,将中国汉字拆开做背景装饰,空间引用山水为装饰元素,呈现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氛围。
在宜宾市博物院的宏伟殿堂中,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盛宴正缓缓拉开序幕。这里,是《我住长江头——宜宾历史文化陈列》的所在地,一个以“江”为媒,串联起宜宾从古至今辉煌篇章的展览空间。展览总面积约1950平方米,精心挑选并展出了600余件(套)珍贵文物,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宜宾的过往与辉煌。
在中国福州马尾,一座承载着近代中国自强之梦与海洋情怀的宏伟建筑静静伫立,这便是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船政文化的传承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展览形式,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学者前来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筹建于1997年,初名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2004年全面改版并更名为现名。它不仅是一座专题博物馆,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的获得者。2024年8月,它更是荣膺国家二级博物馆的殊荣,这标志着其在船政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在南充博物馆的“岁时淳风”民俗文化专题展览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嘉陵江世界。漫步在这如画的场景间,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川北特色民风民俗的厚重底色,还能领略到这片土地上悠长风韵的独特魅力。从江畔的船歌到市井的百味,从盛世的庆典到金花的异彩,嘉陵江畔的民俗文化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面前。
重庆寸滩国际新城展示中心,它不仅仅代表着寸滩最新规划的展示窗口,而是凝聚两江新区寸滩精神、代表重庆在新一轮发展中城市态度的前瞻性地标。
曼胡默尔(mann+hummel)作为一家过滤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商,拥有超过75年的历史。他们在总部大楼内建立了一座博物馆,通过各种主题展示公司的历史、过滤技术和当前业务,以吸引参观者并提供互动体验。
张家口,这座镶嵌在河北省西北部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探寻者的目光。东临北京的繁华,西连大同的古韵,北靠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南接华北平原的丰饶,张家口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交汇融合的桥梁。桑干河与洋河如两条银色的绸带,穿境而过,滋养着这片热土;大马群山、阴山、燕山、太行山如四位忠诚的卫士,群山环绕,守护着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展示技艺完美融合的殿堂,坐落于绍兴市越城区东浦街道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内。这座宏伟的建筑,以其34000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傲立于绿意盎然的文化园区之中,仿佛一艘穿越时空的巨轮,引领着每一位访客驶向那遥远而辉煌的历史彼岸。博物馆以“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为主题,旨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向世人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浙东运河史诗画卷,一部熠熠生辉的越地文化华章,以及一幅宁绍山水交相辉映的风物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