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以常设展览为核心,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历史脉络清晰且引人入胜的展览。展览不仅全面覆盖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通史陈列,还特别突出了海派与江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互动体验等四大特色主题。东馆开放多个精彩展厅,包括: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中国历代货币馆、陶瓷与中外交流专题馆、以及“诗心造物——江南工艺的世界”馆和考古上海馆。其中,“中国古代青铜馆”作为东馆的璀璨明珠,享誉海内外。该馆以青铜工艺的发展史为线索,巧妙划分为萌生期至复古期的七大板块,全面展示了从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长达3600年历史的500余件精选青铜器展品。这些展品不仅彰显了不同时期青铜工艺的独特风貌,更共同描绘了中国青铜艺术的辉煌篇章,让观众在欣赏中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玉器馆
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玉石之国”的盛誉,其玉器制作历史可追溯至近万年前。尽管中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同样对玉器怀有深厚情感,且西伯利亚、欧洲及日本列岛等地也均有早期玉器的考古遗迹,但唯有中国,对玉的热爱历经千年而不衰,绵延至今。
在古代中国,玉器承载着沟通神灵、敬天祭祖、辟邪安葬及祈求祥瑞的深远意义。它们不仅是财富、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更被视作长生不老的灵药。玉所蕴含的温润、洁白与坚韧等自然特性,被赋予了仁、义、智、勇、洁等高尚品德,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与赞美。
作为中华文明中独特而重要的文化标识,玉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
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玉文化的重要阵地,坐拥800余平方米的广阔展陈空间。该馆在继承原人民广场馆常设展览的精髓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通史框架,精心挑选并展出了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360件(组)珍贵馆藏玉器,同时新增绿松石、玛瑙、翡翠等材质的作品,全面丰富了观众对古代玉器材质及其发展历程的认知。
	 
玉器馆内展品琳琅满目,其中近80件重点展品得到了深入阐释与拓展说明,辅以线图、拓片、使用复原图及动画等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使得展览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展览按照时间顺序精心划分为多个单元,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玉器从萌芽、成长到鼎盛的完整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质朴玉器,到明清时期的精湛之作,每一件展品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独特风貌与工艺水平。
为更好地服务于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玉器馆创新设置了多处主题展区与互动体验。观众可以亲手触摸裸置的和田玉子料,结合玉矿分布投影,直观感受玉的质地与魅力;四部精心制作的卡通动画,为观众带来了静物欣赏之外的全新视觉享受;特设的“中国古玉器极简史”主题序厅,以10件代表性玉器为线索,简洁明了地概述了近万年的玉器发展史,有效减轻了观展压力;同时,针对低龄观众,特别设置了两处动物形玉雕专柜,以新颖的陈列方式激发孩子们的观展兴趣。
此外,玉器馆的展览内容并不局限于玉器本身,而是巧妙融合了多媒体内容,讲述全球视角下的玉文化故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从展览前言到终章,始终放眼全球,深入剖析中华玉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特别是展厅结尾处的“玉魂”主题视频,不仅谈及了西伯利亚、欧洲等地的玉器早期使用情况,还展示了古今传承在当代玉雕上的艺术创新,引导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共同领略中华玉文化跨越时空的非凡魅力。
	 
中国古代陶瓷馆
陶器——致敬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这不仅是人类首次改变原材料物理性质的创新成果,更是文明进步的里程碑。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瓷器自此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象征,独步全球,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对全球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众多工艺美术品中,陶瓷以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普及度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独占鳌头。自近两万年前陶器初现,至今陶瓷生产从未停歇,跨越时空,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连续性。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陶瓷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唐代彩色釉陶的斑斓绚丽,宋代青瓷的冰清玉洁,明清官窑的庄严大气,以及历代民间陶瓷所蕴含的世俗风情,共同展示了陶瓷艺术的千变万化与无穷魅力。中国陶瓷史不仅是一部记录陶瓷技艺发展繁荣的历史,更是一部揭示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工艺美术及中外交流中重要地位与贡献的鸿篇巨制。在这座陶瓷馆中,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等待着每一位访客去细细品味与探索。
中国古代陶瓷馆,傲立于东馆三层,以其近1800平方米的广阔空间,精心布局,展出了558件(套)极具代表性的馆藏陶瓷艺术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近半数的展品系首次与公众见面,为陶瓷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展览巧妙地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七大版块,旨在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中国古代陶瓷从初创、演进到鼎盛的壮丽画卷。这不仅是一次对中国陶瓷8000年悠久历史的全面回顾,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从新石器时代一路延伸至清末。
展品方面,该馆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质朴的彩陶与灰陶,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初露锋芒的原始青瓷;从东汉时期青瓷的优雅韵味,到唐三彩的斑斓多彩;再到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精致典雅,以及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辉煌成就。这些珍贵的陶瓷艺术品,不仅是中国陶瓷发展历程的生动见证,更深刻揭示了陶瓷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工艺美术及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与不朽贡献。
在参观过程中,观众将有幸一睹汝窑的绝世风采,南朝青釉刻花缠枝纹注器的精美绝伦,以及隋代青釉鹦鹉杯的巧夺天工。这些展品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代陶瓷的艺术魅力,更通过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样与丰富的釉色,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

成都博物馆是西南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已有65年的历史。自新馆建成开放6年来已接待观众近1600万人次。博物馆挂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牌子,是2006年国务院授牌的四川首家、成都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语出自《庄子·知北游》,道尽自然之玄妙。今以山水为轴,贯通古今生态智慧,阐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哲理。山水非独自然之象,更乃文明之基、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非独赏其形,更取其神——山之稳,喻根基之固;水之活,喻循环之妙。此等精神,非独存于典籍,更活于民生,显于经济,验于实践。本文将从自然之象、人文之脉、经济之理、生态之智四维展开,详述山水如何成为连接自然与文明的永恒纽带,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最终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和谐共生之道。

天水农耕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天水市秦州区岷山生态公园内,博物馆展陈面积1600平方米。改馆的建设旨在使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在关陇大地上生根,让这方沃土的人民追溯区域社会纹理、留住刻骨乡土情愁、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构建现代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全球展厅设计专家以挑选自2000年以来过去20年中最具影响力的展厅项目。决定他们选择的主要标准是:展示重大创新、灵感,并提高了展陈设计的标准。筛选的项目的广度令人惊叹。但也许并不奇怪,这些项目是根据同行评审和评判设计的卓越性。

在宝鸡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中,有一个地方,它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引领着每一位踏入者走进秦腔艺术的奇妙世界——这就是宝鸡秦腔博物馆。这座建筑面积约为56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不仅是陕西省地市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唯一地方戏曲类专题性、专业化博物馆,更是一座集“馆、展、演、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文化宝库。一、建筑之美:匠心独运,文化韵味宝鸡秦腔博物馆的建设,不仅彰显了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体现了匠心独韵的设计理念。它巧妙地将秦腔艺术的精髓融入建筑之中,从外观到内饰,都充满了浓厚的秦腔文化艺术氛围。让人在走进博物馆之前,就已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文化气息。

射阳,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农业和得天独厚的海洋区位优势,成为碳汇经济发展的沃土。在这里,碳汇经济主题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尽的展示,引领我们深入探索碳汇产业的奥秘,共同见证射阳在双碳经济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设计方案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方案设计结合陈列大纲内容,运用多种陈展手段,充分展示大量的馆藏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避免图板加展品的单一陈展形式。

历史展厅的设计是将历史文化用特定的信息传达给参观者,在历史展厅的设计中和房地产营销、政府规划、文化活动、企业成就等展示项目有所不同,历史展厅更需要一种文化的厚重感,需要人们慢慢的体会,不是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通过历史文化的展示,了解文化内涵,知道历史事件,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历史事件的发展时间来进行展示设计。

原建筑序厅空间为6900mm宽、10000mm进深, 拥有良好的纵深感,为此,我们设计孙中山邓世昌、张弼士以圆雕的形象迎面走来,背后跟随诸位胶东革命志士、政军人物、文艺名人、实业楷模奋勇向前,追求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观众可穿行其中,感受与这些名人同行的信念,两侧艺术肌理墙以开放的形态寓意开拓、拼搏精神的延续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