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空间的“第二层皮肤
在展厅与展馆中,灯光从未只是照明的工具——它是策展人的“隐形笔触”,是观众情绪的“无声引导者”,更是历史与未来的“时空翻译官”。从卢浮宫的古典油画到teamLab的数字幻境,灯光设计以光影为媒介,在明暗虚实间搭建起人与展品的对话桥梁。当展览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灯光已超越功能需求,成为空间美学的核心变量。
1、功能逻辑:基础照明的科学法则
2、基础照明:均匀照亮空间,保证观众安全与展品可视性(照度标准:展柜内300-500lux,通道100-200lux);
3、重点照明:通过光束角15°-30°的射灯,将文物细节放大5-10倍(如青铜器纹饰、织物质感);
4、氛围营造:色温2700K-4000K渐变,调节空间情绪(低色温烘托历史厚重感,高色温强化科技未来感)。
5、艺术语言:光影叙事的诗性表达。
灯光设计是一场理性与感性的共舞——它需要计算流明的精准,也追求触动心灵的惊艳。当越来越多的展览用光影替代文字解说,当观众因一束光而读懂千年前的工匠匠心,这便是照明设计的终极价值:用技术传递温度,让历史活在光中。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依旧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特色小镇因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方向,能够疏解城市功能,进一步推动城乡资源整合,引导农村人口不断向特色小镇转移,带动乡村振兴,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成为加快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的方向之一,成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传统街区、古建筑,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加强考古研究,提高古建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我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神舟”往返、“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深邃的人文关怀,又彰显着当代中国人探索、进取、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在西安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一座以古长安瓮城与古罗马门洞为灵感的文化空间正在崛起。方所创联中心,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体,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语言,诠释着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2025年早春,黄河咽喉岸畔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内却已涌动起“文化”的春潮。经过改造提升的黄河文化展厅,已然焕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条承载德州治黄记忆的“红心一号”吸泥船,承载着前辈们的智慧和“红心一号”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向我们驶来,在新时代讲述着新的叙事。

广安市博物馆新馆于2023年底荣耀落成,这座集文化、艺术与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涵,迅速成为广安市的文化新地标。新馆建筑面积达117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占据了4000平方米,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博物馆对于展览空间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于文化传承与展示的深思熟虑和合理规划。

成都博物馆是西南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已有65年的历史。自新馆建成开放6年来已接待观众近1600万人次。博物馆挂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牌子,是2006年国务院授牌的四川首家、成都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

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常设展览,高原之魂·民俗之光

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之中,浙江省非遗馆如同一方静谧的绿洲,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探寻者的到来。这里,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梦幻空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更是心灵得以栖息的诗意栖居地。这座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15153平方米的宏伟建筑,不仅是中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更是收藏、展示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宝库,是传承、利用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