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的战略支点,依托国家级经开区、侨梦苑创新基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已构建起“战略枢纽+产业引擎+创新高地”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自1988年成立以来,开发区从昔日的城郊荒地蜕变为广州东部枢纽核心区,形成以永宁大道为轴心的泛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200亿元,占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18.7%。 通过《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的法治化赋能,开发区获得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联席会议制度支持、23条政务服务绿色通道等政策红利,实现“规划审批—土地供应—产业扶持”全流程自主决策。当前正以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为引擎,联动新白广城际、广汕高铁等轨道交通网络,打造“1小时湾区经济圈”和“海陆空铁”多式联运体系,2024年国际班列开行量占全省42%。在产业生态构建上,形成“双核驱动+多元协同”模式:以广汽本田、北汽新能源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集聚企业超200家,本土配套率达75%;以增芯项目为引领的集成电路产业,带动越海集成、国显科技等4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设计—制造—封装”完整链条。 科技创新方面,开发区通过国家级侨梦苑引进123个华侨华人项目,建成12个“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孵化载体,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4.2%,高于全市均值1.5个百分点56。未来将重点拓展20个新兴产业赛道,包括低空经济、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通过TOD综合开发片区和零碳示范园区建设,塑造“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国际化现代产业新城。
湾区高地
锚定战略枢纽,激活发展势能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北接广州中心城区,南联东莞、深圳,东临惠州,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黄金交汇点”。依托《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的政策赋能,开发区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为核心定位,构建“一核两翼三带”空间格局,全面承接广深双城联动溢出效应。2024年,广州市政府将12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至开发区管委会,涵盖规划审批、土地供应、产业扶持等领域,实现“区内事区内办”的高效治理模式,为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基础设施布局上,开发区以广州东部枢纽为核心,推进“轨道上的湾区”建设:新白广城际、广汕高铁、地铁16号线等轨道交通网络串联大湾区11城,1小时直达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增城西站国际物流枢纽年吞吐量突破500万吨,打造“海陆空铁”多式联运体系。同步建设中的增城开发区科技文化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项目,进一步强化其作为湾区要素流动“超级联系人”的功能。
智慧谋划数字引擎驱动,创新生态重构 开发区以“数字孪生城市”理念构建全域智慧管理平台,集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产业链招商“热力图”、企业服务“云管家”三大系统,实现“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数字化管控。通过5G+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建设,已推动广本增城工厂建成国内首个“黑灯车间”,生产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18%。 在创新生态构建方面,开发区设立20亿元规模的“湾区科创母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依托国家级侨梦苑创新创业基地,实施“以侨引智”工程:累计引进华侨华人项目123个,其中诺贝尔奖工作站2个、院士团队7个,形成“研发在港澳、转化在增城”的协同创新模式。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563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5%,科技创新指数跃居广州各区前三。
产业赋能集群裂变升级,链式生态崛起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千亿集群 以广汽本田增城工厂、北汽华南基地为“双核”,集聚电装、李尔、卡斯马等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42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5%。2024年启动“氢能汽车产业园”建设,规划年产10万台氢燃料电池系统,联合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共建氢能技术研究院,推动“整车制造—核心部件—氢能基建”全链条布局。同步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开放63公里V2X智慧道路,吸引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自动驾驶企业落地测试。
金融科技与生命健康双轮驱动 金融科技领域,平安(增城)科技硅谷引入区块链征信、跨境支付等16个标杆项目,设立50亿元规模的供应链金融专项基金,服务中小微企业超2000家。生命健康产业以前海人寿医院、龙城国际医疗中心为依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疗产业园,引进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建设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打造“预防—诊疗—康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
科技创新策源成果转化,生态雨林繁茂 开发区构建“1+N”创新平台体系:“1”即国家级侨梦苑核心区,设立10万平方米国际孵化器;“N”包括宝盛国际创新中心、珠江国际创业中心等12个专业载体,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四级培育链条。实施“揭榜挂帅”机制,2024年发布37项“卡脖子”技术需求榜单,吸引大湾区高校院所47个团队攻关,其中新型动力电池隔膜材料、超精密光学元件加工技术等6项成果已实现产业化。 政策扶持方面,修订《增城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扶持办法》,对研发投入超亿元企业给予30%补助,设立最高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奖励5。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623家,R&D投入强度提升至4.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未来蓝图产城深度融合,国际范本示范 开发区以“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理念推进东部中心建设:规划建设8个TOD综合开发片区,配建人才公寓、国际学校、星级酒店等设施,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圈。重点推进珠江国际智能科技城、增城开发区科创谷等产城综合体,提供“研发—中试—量产”一体化空间,吸引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团队超300个。在绿色发展维度,实施“碳画像”诊断工程,建立企业碳排放数字账户,建设零碳示范园区3个,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202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2%。同步推进凤凰湿地公园、荔湖生态廊道建设,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格局,塑造“湾区绿芯”城市名片。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隧道作为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桥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隧道博物馆,这座国内首座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正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生敬畏、心驰神往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展览空间,更是一座时间的隧道,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追寻中国隧道的辉煌足迹。
历史的长河在山西博物院缓缓流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展览盛大启幕。此次展览汇聚了山西博物院携手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16家顶级文博单位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206组珍贵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传承者,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东周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之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前沿科技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人工智能(AI),这一昔日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如今已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以其深厚的科技底蕴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人工智能展厅,正是这一时代浪潮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更展望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宜宾市博物院的宏伟殿堂中,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盛宴正缓缓拉开序幕。这里,是《我住长江头——宜宾历史文化陈列》的所在地,一个以“江”为媒,串联起宜宾从古至今辉煌篇章的展览空间。展览总面积约1950平方米,精心挑选并展出了600余件(套)珍贵文物,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宜宾的过往与辉煌。
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大意是说,遇到彼此了解赏识、亲密无间的挚友,纵使是畅饮千杯也仍觉不够。形容志趣相投的人惺惺相惜,聚在一起总不生厌。
在城市文化的璀璨星空中,纪念馆宛如一座座闪耀的精神灯塔,静静伫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递着深沉的人文情怀。而在纪念馆的展示舞台上,虚拟讲解员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卓越的功能,成为革新参观体验、优化陈列设计的关键要素。作为专业的展厅设计及施工一体化公司,专注于多媒体解决方案领域,我们对虚拟讲解员在纪念馆中的应用有着深刻的见解,接下来为您详细阐述。
LaNUBE{IA} 是一个位于瓦伦西亚 CaixaForum 的高度参与性的体验式展览,旨在让人们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以及这项技术如何被应用于各种教育项目。它不仅是一个展示空间,更是一个促进讨论和辩论的平台。
国内设计的展陈设计借鉴参考比较普遍,很多设计造型用了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今天小编找了找近年来展厅设计里被借鉴的比较多的十大造型。仅供初学者参考娱乐。不足之处请多指教哈哈!欢迎补充。
在2024年11月6日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再次迎来了全球瞩目的盛事——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更是全球企业展示创新成果、拓展国际市场的绝佳平台。在本届进博会上,资生堂,这一享誉全球的美妆巨头,连续第六年参展,并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资创园”,惊艳亮相6.1号消费品馆,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美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