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自古以农耕与蚕桑为立国之本,依托田间耕作与蚕织技艺,终成就丝绸产业的鼎盛之态。
团队获邀加入“宜宾丝绸科技孵化中心”文化展厅的设计工作,将从设计维度重新梳理丝绸文化展厅的展陈脉络,为观者开启一段独具特色的丝绸文化探索之旅。
展厅平面布局
桑叶元素
入口门头以连贯流畅的竖向丝线元素打造整体感,实现视觉上的一气呵成;同时融入桑叶轮廓造型作为核心标识,既强化了空间辨识度,又充分彰显出丝绸领域的独特行业属性。
场景演绎
展厅左侧设置传统养蚕场景,借助场景复刻手法为观众参观做好铺垫,有效吸引注意力。该复刻场景涵盖养蚕旧物陈列、等比例真人养蚕动态还原、文字解说及仿真桑叶道具等内容。
错落空间
由于场地特殊,过道上的丝绸线路增添空间趣味性。同时也可对展厅区域和专卖区域进行自然划分。两柱子之间,使用通透性展柜对厕所和专卖区域划分。
工艺展示
顶面以蚕茧文化符号为设计灵感打造造型灯带,对面铺设的灰色地毯与之形成视觉呼应;中间区域设置弧形展台,具备灵活的展示特性,能够有效应对后期产品摆放形式多样的需求。
设计理念解析——
针对本次项目,我们以丝绸文化为核心切入点,融合空间的商业属性,力求让设计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适配性。回溯历史,唐代是丝绸之路交流最为兴盛的时期,基于此,我们将汉唐风格作为视觉设计的核心方向,以此呼应丝绸文化的辉煌过往。
在古代,丝绸特指以蚕丝织就的纺织品,其中桑蚕丝占比最高,同时也包含少量柞蚕丝与木薯蚕丝。步入现代后,随着纺织品原料范畴的扩大,广义上的丝绸定义得以延伸,以凸显其原料的纯粹性。
丝绸是中国独有的特色物产,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首创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更凭借其影响力,开启了世界历史上东西方首次大规模商贸往来的篇章,这一交流通道便是史载的“丝绸之路”。
自西汉时期开始,中国丝绸便持续大批量远销海外,逐渐成为享誉全球的知名物产。当时,那条从中国通往西方的陆上通道,被欧洲人命名为丝绸之路,而中国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丝国”的称谓。
随着时代变迁,丝绸之路的内涵不断拓展,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间,所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总称。
其中,既有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的官方通道,即“西北丝绸之路”;也有一条向北延伸至蒙古高原,再沿天山北麓向西进入中亚腹地的路线,被称作“草原丝绸之路”。
既有从长安启程,经成都再通往印度、沿途多崎岖山道的“西南丝绸之路”;到了明朝,还出现了以海上贸易为核心的“海上丝绸之路”——其起点涵盖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航线可延伸至南洋、阿拉伯海,最远更能抵达非洲东海岸。